" /> " />
2024年12月12日來源:品牌文化部0
雙耳筆挺地豎著
眼睛瞪得又大又圓
嘴巴大大地張開
什么?
一只只體態(tài)矮胖而敦實的“小貓”
就這樣出現在了課堂里?
原來這堂課正是由
藝術與傳媒學院教師蔡振娟
講授的特色選修課程《陶藝制作》
而這一只只“小貓”
便是這個課堂的主角
瓦貓
在藝術與傳媒學院的陶藝工作室,柔和的燈光靜靜傾灑在擺放著陶土、工具以及各類半成品的工作臺上。同學們懷揣著好奇與期待圍聚在蔡振娟老師身旁,蔡振娟老師微笑著拿起一塊陶土,輕輕一搓,一只瓦貓耳朵便悄然成形。
“對于陶藝制作,大家一下子能想起來的是景德鎮(zhèn),那在云南開設這門課,肯定要選有云南特色的東西,所以我選擇了教同學們制作云南極具特色的非遺文化——瓦貓?!?/strong>對于為什么要選擇瓦貓成為課堂“主角”,蔡振娟老師如是說。
“2015年,我去大理鶴慶和一個老師傅研習瓦貓制作技藝,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不用工具輔助的陶藝創(chuàng)作方式,僅憑借雙手捏出瓦貓擺件,這個過程令我深感震撼,瓦貓制作的整個工藝流程非常隨心所欲,推翻了我以往對于陶藝制作的認知?!?/span>
蔡振娟老師表示,“瓦貓”作為云南獨特的文化符號,有著深厚的背景文化內涵,其象征意義極為豐富,鎮(zhèn)宅辟邪與祈福納祥是核心內涵,反映了人們對家宅安寧和美好生活的強烈渴望。
“我會在陶藝制作課堂開課之初布置一個基礎任務,要求每位同學根據自己內心深處對瓦貓的獨特見解,畫出瓦貓設計稿?!?/strong>瓦貓在傳統(tǒng)與現代的設計風格上都不太一樣,傳統(tǒng)設計彰顯古樸韻味,現代設計則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每位同學受其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設計稿都各有千秋,最終制成的瓦貓也都別具一格,成為同學們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意結晶。
課堂上,蔡振娟老師對瓦貓這一充滿獨特魅力與神秘色彩的藝術形象展開全面且細致入微的講解與剖析,使學生們能夠充分領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精湛的制作工藝。
她穿梭于學生們的工作臺之間,一旦發(fā)現有學生面露難色或操作出現問題,便會立刻停下腳步,彎下腰,手把手地為學生示范正確的手法。
她的手指在陶土上靈活地翻動、按壓、塑形,一邊操作一邊耐心地講解著要點,每一個動作都精準而細致,讓學生能夠清晰地看到、感受到陶藝制作的精妙之處。
當看到學生們初步完成的瓦貓作品時,蔡振娟老師會仔細地審視作品的每一處細節(jié),對于那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她立馬指出并上手輔助修改。
“可能一開始學生們對陶藝課的認知或許只停留在玩泥巴的樂趣上。但在我看來,創(chuàng)意類課程無論是針對大學生還是小學生,核心更在于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并挖掘其創(chuàng)造性,這才是此類課程最為關鍵且重要的價值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選修這門陶藝制作課程的同學大多來自設計類或藝術類專業(yè),課程的設計與編排也充分考慮到了專業(yè)的適配性與連貫性,課堂內容與他們的專業(yè)學習形成了緊密而有效的呼應與銜接。無論是從設計理念的拓展、造型技巧的磨礪,還是從藝術審美能力的提升等多個維度來看,都為同學們的專業(yè)成長之路注入了養(yǎng)分。
23級本科環(huán)境設計 楊文兵
以前的課堂大多是理論課,基本就是坐在教室里聽老師滔滔不絕地講解。然而,像陶藝制作這樣的實踐課卻給我?guī)砣徊煌捏w驗,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真實感。
就拿捏陶藝來說,當我的雙手真正觸碰著泥土,一點點塑造出形狀時,我能切實地感知到創(chuàng)作的過程和材料的特性。而理論課往往總是給人一種高高在上、晦澀難懂的感覺,仿佛那些知識只是飄在云端,難以真正觸及和理解。但通過動手實踐,我能夠深入地去探索和領悟課程的內涵,比如在陶藝制作中,我明白了泥土的干濕程度對成型的影響,不同的塑形手法會產生各異的紋理效果,這些都是理論課無法給予的直觀認知。這種實踐與理論的鮮明對比,讓我越發(fā)意識到實踐課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價值和重要意義,它能夠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使我以一種更加生動且深刻的方式去吸收和消化知識,進而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并激發(fā)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
22級本科網絡與新媒體 施聞捷
在參加陶藝制作課堂之前,我看著瓦貓設計圖紙還有成品,我都覺得很復雜,可能如果不是蔡振娟老師強制性要求要捏的話,我根本就不會去做,因為我感覺我自己就可能也捏不出來。課堂之上,我認真學習,蔡振娟老師更是給予了我們極為細心且耐心地指導。從這門課程里,我學到了許多實用的技巧與獨特的手法,我逐漸領悟到,原來只要用心鉆研、精心雕琢,看似艱難目標也并非無法企及。
當最終我拿著我自己制作的瓦貓,內心的成就感簡直難以言表,它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很多時候,所謂的困難不過是自己內心的恐懼與退縮在作祟?,F在,我堅信,未來無論遭遇何種挑戰(zhàn),我都能夠像制作瓦貓這樣,冷靜分析、用心對待,一次次地突破自我,跨越重重障礙,去擁抱更多成功的可能。
“瓦貓最初是放在屋頂上的,它的寓意是看家護院、吞金納銀,全部是一些美好的寓意,我做出來一個成品給學生學習,學生們也做出一個成品給我看,其實就是一個祝福相互交換的過程?!?/span>
在這方小小的陶藝天地里,瓦貓不僅是一件陶藝作品,更成為師生情感交流與文化傳承的紐帶。隨著課程的推進,每一只瓦貓都承載著學生們對陶藝技藝的探索與熱愛,也凝聚著蔡振娟老師的心血與期望。當課程落下帷幕,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瓦貓將帶著它們獨特的故事,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或裝飾于校園的角落,或成為學生們珍藏的回憶。
陶藝制作課程所點燃的創(chuàng)意之火
也將在學生們心中持續(xù)燃燒
激勵他們將云南瓦貓的
文化魅力傳播得更遠
讓更多人領略到
傳統(tǒng)與現代交融的藝術之美
讓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產在歲月的長河中
熠熠生輝
永不褪色
學生瓦貓作品展示